1、誰有上虞鄉賢知多少的答案
個地方的文化濃重以後,會出現代表性的人物;這樣的人物,可以稱之為鄉賢。
一個不知道故鄉的人,終身都有一種漂泊感,甚至到暮年,也難以使自己獲取安詳;而如果一個人提起故鄉,竟然搜索不出鄉賢來,那就會讓人很黯然了。一次在西塘漫步,看到一間不起眼的房門上有一塊牌子,上書「一代名師趙憲初舊居」。當地朋友說,這是西塘的鄉賢,鎮上引以為榮的教育家。前些時,有人問及嘉興秀州書局的范笑我君,《笑我販書》是否出續集,緊接著嘆道:恐怕續集超不過先前了——沒有了庄一拂。庄一拂可以稱是嘉興的鄉賢。
我自1979年以後,一直居住在臨海城。此城雖小,建城也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了,並曾是台州府地,有山名括蒼,有水號靈江。亦有古剎高僧,秀巧園林。每當有朋友自遠方來,伴其漫遊清山秀水之間,往往情不自禁,要感嘆一下這里的風物,而我則自然會提一下歷代臨海的鄉賢。當然,由於時間悠久,也是不能夠盡述的。友人則會為這樣偏遠的所在,竟養育過許多賢者,感到驚訝。宋時,臨梅有一位鹿何先生,當得好好的官(金部郎),因為釋靈澈的一句話:「人人都道休官好,林下何曾見一人。」有所觸動,便辭官回家鄉了。皇上(孝宗)賜書,稱為「見一先生」。還是宋朝,小城出了一位詞人。姓左名譽,字與言,長相雖粗(據說貌似判官)詞卻溫柔,人稱「滴粉搓酥左與言」。進士出身,官至湖州通判,卻也當不長久,棄官做了和尚。有筠庵長短句的集子,今已不傳。《全宋詞》僅載《玉昭新志》上留下的幾句雲:「無所事,盈盈秋水,淡淡春山」。「一段離愁堪畫處,橫風斜雨搖衰柳」。「帷雲剪水,滴粉搓酥」。明清時小城有兩位鄉賢,雖事跡在鄉里皆有口碑,但卻名不見經傳,因為另兩位名士給他們留下了《墓誌銘》,這才有幸讓今人了解到他們的生平大概。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的《明故處士丹丘李君之墓》,寫的是他的朋友臨海人李果。其文一開首便說:「余憶與丹丘生讀《唐書》至傅太史之自志其墓曰:『傅奕,青山白雲人也,以醉死。』生則躍然曰:『使我異日以醉死者,亦何憂其不瞑矣!聞其語今十年,奈何生之死竟不以醉也,悲夫!』」李果自號丹丘生可想見其情懷。李白當年有一位道骨仙風的密友就叫元丹丘。李白有《題元丹丘山居》一詩雲:故人棲東山,自愛丘壑美。青春卧空林,白日猶不起,松風清襟袖,石潭洗心耳,羨君無紛喧,高枕碧霞里。」李果最後不是仙逝於醉鄉,而是窮困而終。
雍正乾隆年間,臨海出了個奇人,姓侯,名嘉翻,號夷門,時袁枚為文壇泰斗,卻對這位久沉下僚,鬱郁難伸平生之志的侯先生,激賞不已。袁枚作《隨園詩話》十卷,官場中人也好,文人士子也好,都以能被袁枚記上一筆為榮。而《隨園詩話》卷一中就有記侯先生為南京倉頡廟落成提匾的事,使他的事跡為後人略知了一二。又因為結識了吳敬梓,他的高才狂放被隱姓更名寫進了《儒林外史》。他有一首《著書》或可以視為其生平寫照:「著書大抵為窮愁,搔首靈均賦《遠游》;八品虛邀鸂鶒服,三年枉逐鳳凰樓;史公足跡半天下,杜老文章橫九州;輾轉閑曹成底事,乾坤搖落一孤舟。」小城人,也有倒過來為名人作墓誌銘的,那就是陳函輝。他處於明末亂世中,少年求學於白鹿洞,雖才名播於江浙,卻屢試不第,四十六歲才中進士,當了幾年小吏,不能低眉順目以事權貴,罷了官,結識徐霞客後,二人意氣相投,終成莫逆,徐霞客病死,請他撰寫墓誌銘。明亡,哭入山中,賦絕命詞十首,自縊身亡。我所藏《徐霞客游記》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,上下冊,封面題字沈雁冰。書中有陳函輝《徐霞客墓誌銘》一文,說「顧先生平生至交,若眉公、明卿、西溪諸君子,都先書玉樓,黃石齋師,近系非所」「然輝與先生交最久,義不敢以不敏辭。」文中述徐霞客事跡頗詳,情辭感人。
近日,臨海已修復了孔廟,—個細雨微蒙的日子,我去看了一看,大成殿的右廂是「名官祠」,得享香火的是歷朝歷代到臨海為父母官的人;左廂是「鄉賢祠」,上述幾位就都在名錄之中。
2、孟子曰:"人有不為也,而後可以有為."翻譯我已知,誰幫我鑒賞,分析一下.用五六句話.
人的事業就算現在渺茫。但後來可以彌補。
3、「人有不為也,而後可以有為」是什麼意思?
原句應該是:大丈夫有所為,有所不為。
解釋:
「有所為」就是要有所作為;「有所不為」是主動放棄,是在理性的主導下做出的選擇。這樣才是「大丈夫」 ;「大丈夫」指有志氣、有節操、有作為的男子。
全句意思是:男子漢做事是要有原則的,與人於己有益的是可以做的,反之是不能做的!
出處:
先人提到過類似的說法,孔子、孟子、范曄有過類似的說法:
1.《論語·子路》:「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。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也。」
2.《孟子》卷八離婁章句下八:"人有不為也,而後可以有為。」
3.范曄《後漢書》卷八十一:"然則有所不為,亦將有所必為者矣;既雲進取,亦將有所不取。"
後人經過演繹、簡化、通俗化,而變成了「有所為有所不為」:
比如「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」,「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」「男子漢有所為有所不為」。
搜索
孟子原著全文閱讀
論語經典及解釋
悟在天成是什麼意思
中庸什麼意思
盜跖罵孔子的原文
別亦難什麼意思
4、由事則生而有不用也有事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翻譯
有的事做了可以活著但也不做,有的事做了可以躲避禍患,但也不做。
5、有事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的為是什麼意思
?
6、人有不為也,而後可以有為
這句話是孟子所說
有不為而後可以有為,現在的不為正是為之後的可有為,每個時期都會有要為有不可為的事情,最重要的是分清輕重緩急
讀解賞析編輯本段
人生苦短,世事茫茫。 能成大事者,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。如果事無巨細,事必躬親,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,成為碌碌無為的人。所以,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,然後才能成就大事,有所作為。子夏說:「雖小道,必有可現者焉;致遠恐泥,是以君子不為也。」(《論語·子張》)正是孟子這里的意思。
總起來說,儒家所說的「不為」是為了「有為」,只不過是要有所選擇而為,與老莊清靜「無為」的思想不是一家人。
比如:深居隆中的諸葛亮;直鉤垂釣的姜太公
7、由事則生而有不用也有事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翻譯
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
翻譯為:
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,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;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,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。
出自:先秦.孟子的《魚我所欲也》
原文:魚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義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捨生而取義者也。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於生者,故不為苟得也;死亦我所惡,所惡有甚於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,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,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?
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。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,所惡有甚於死者。非獨賢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賢者能勿喪耳。
一簞食,一豆羹,得之則生,弗得則死。呼爾而與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爾而與之,乞人不屑也。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,萬鍾於我何加焉!為宮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識窮乏者得我與?鄉為身死而不受,今為宮室之美為之;鄉為身死而不受,今為妻妾之奉為之;鄉為身死而不受,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;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謂失其本心
8、人有不為也,而後可以有為
人有不為也,而後可以有為。 (孟子·離婁下)
有不為而後可以有為,現在的不為正是為之後的可有為,每個時期都會有要為有不可為的事情,最重要的是分清輕重緩急。
9、翻譯: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。
「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。」意思是如果人們沒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情,那麼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有什麼不可以做的呢?
出自春秋孟子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的一篇散文《魚我所欲也》。
全文:
魚,我所欲也,熊掌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,義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捨生而取義者也。
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於生者,故不為苟得也。死亦我所惡,所惡有甚於死者,故患有所不避也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,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。
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,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!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;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。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,所惡有甚於死者。非獨賢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賢者能勿喪耳。
一簞食,一豆羹,得之則生,弗得則死。呼爾而與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爾而與之,乞人不屑也。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,萬鍾於我何加焉!為宮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識窮乏者得我歟?
向為身死而不受,今為宮室之美為之;向為身死而不受,今為妻妾之奉為之;向為身死而不受,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: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謂失其本心。
譯文:
魚,是我所想要的東西;熊掌,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。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,(我)會舍棄魚而選取熊掌。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;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。
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,(我)會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。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,但還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,所以(我)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。死亡是我所厭惡的,但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,所以有禍患(我)不躲避。
如果人們沒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,那麼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麼不可以用的呢?如果人們沒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情,那麼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有什麼不可以做的呢?
按照這種方法可以生存卻不採用,按照這種方法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去做。是因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(那就是義),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(那就是不義)。不僅僅是賢人有這種思想,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,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道德不丟失罷了。
一碗飯,一碗湯,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,失去它就要死。(如果)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人(吃),就是過路的飢餓的人都不會接受;用腳踢著給人家,即使是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。
高位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義就接受了,那麼這種高位厚祿對我有什麼益處! 是為了宮室的華美,為了妻妾的侍奉,為了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?
從前為了(道義)寧死也不肯接受(施捨),現在為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了;從前為了(道義)寧死也不肯接受(施捨),現在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;從前為了(道義)寧死也不肯接受(施捨),如今卻為了所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。
這種行為不可以停止嗎?(如果不停止的話,)這就是所說的喪失了人本來的思想,即羞惡之心。
(9)有事咋可以幣換而有不為也上虞句擴展資料:
一、字詞注釋
1、亦:也。
2、欲:喜愛。
3、得兼:兩種東西都得到。
4、舍:舍棄。
5、取:選取。
6、甚:勝於。
7、於:比。
8、故:所以,因此。
9、苟得:苟且取得,這里是「苟且偷生」的意思。
10、惡:厭惡。
二、賞析
《魚我所欲也》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,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,孟子會毅然「捨生而取義者也」。這當中的「義」和文章最後的「此之謂失其本心」的「本心」都是指人的「羞惡之心」(按現在的通俗理解,可以理解為「廉恥之心」)。
因為人只有擁有「羞惡之心」,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,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,哪些是「所欲有甚於生」的事,這樣才能不被「宮室之美」、「妻妾之奉」和「所識窮乏者得我」所誘惑,而像「不食嗟來之食」的人一樣,內心有一種凜然的「義」。